1901年马来西亚一个叫马兰瑙的小村庄里,来了70多个衣衫褴褛的中国人。他们背着行囊,说着一口中国福州方言,满怀着希望来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。
远渡重洋的他们有着使命,他们要在这片土地上打造出第二故乡。接来家乡们的亲人,让他们能享受一世安宁的生活,远离战火的纷扰,远离饥饿困苦的生活。
他们不知道的是,因为他们的“开垦”,这个名不经传的小村庄在100多年后成为马来西亚砂拉越西岸最为年轻繁华的中国城。因为他们的“智慧”,让中国文化在马来西亚一带声名远播。
后期被更名为诗巫市的马来西亚“中国城”,在那里中国建筑随处可见,中华文化源远流长。

这座城市承载了太多中国福州人的汗水和智慧。他们忍受着骨肉分离,落叶不能归根的痛苦,历经120年的时光,在南洋建立了一个“新福州”。
然而这所有的一切,都要归功于一个敢于实践的人。是他带领着家乡人们漂洋过海,只为建立一个以“人权”为主的平等时代,是他先后三次克服困难,将家乡饱受饥寒的人们迁徙过来。
昏暗的灯光下,黄乃裳木讷的坐在已经破旧不堪的椅子上,桌子上摆放了一封信。屋外亲人们哀恸的哭声已经传来,他的弟弟在甲午战争中已经牺牲了。

此时身为举人的黄乃裳,却是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。他对从小学习的八股文产生了质疑,同样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感到了从未有的愤怒。甲午战争的失败,也开启了中国百姓挣扎改革的时代。
弟弟的去世深深的触动了黄乃裳,他觉得弃八股而从新学势必是眼下最好的选择。他想让自己这一身才学有用武之地,他想为了身处水深火热中的家乡百姓做一点事情。
也正是因为心中的这点儿信念,黄乃裳结交了当时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,并且热情参加了康有为一派发起的戊戌变法当中。当黄乃裳正在积极改变这样一个世界之时,现实却给了他迎头一击。
可以预见的是戊戌变法最终仍是以失败告终,黄乃裳因为热情参加其中,故而成为了清政府逮捕对象,此时的他无路可退,没办法只能再次回到了家乡福州。

回到家乡的黄乃裳看到底层我们正常的生活的困苦,颠沛流离,民不聊生,他也彻底看透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。
为了让人们能逃离现在的贫困生活,为实现自己心中所想的“桃源世界”,因此黄乃裳开启了一个大胆的想法,找一个世外桃源,建立一个自己心中的“人权”世界。
黄乃裳的想法,得到了女婿厦门大学校长林庆文的支持。在黄乃裳出任新加坡《星报》主笔期间,他陪同黄乃裳多次前往新加坡、马来亚、苏门答腊、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地考察。

1900年,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,最终黄乃裳选定了砂拉越的一个小村庄,也就是后来的诗巫市。这里地广人稀,正适合创建一个新的家园。
选定地址后,为了可以建立自己心中的家园,充足表现“人权”,黄乃裳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条约书,也就是后期著名的“垦约”。
条约书特意提高了中国人在诗巫市的权利,任何人不能干预他们的发展,在诗巫市他们享受绝对的自由和权利,甚至连不服兵役,不纳税这些都在条约中有明确的说明。
当然一开始诗巫市当时的拉者并不同意这样的条约存在,但是在黄乃裳的不懈努力之下,“垦约”还是如期签订,并且一次性的签订了999年。

“垦约”的存在,是一个跨时代的意义,这个被孙中山称之为“中国对外第一个平等条约”。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。让当时的百姓看到中国人是有能力改变现状的,可以有更好的生活。
地址选定,“垦约”签订之后,黄乃裳“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径”的消息在家乡福州不胫而走,但是毕竟要背井离乡,所以很多人都望而却步。
因此黄乃裳的第一次招工迁徙,仅仅只有91人。几经周折,当真正的跨越大海,穿过婆罗洲岛之时,以黄乃裳为首的开荒者就生下了72人。

再次回到福州之后,黄乃裳将招工扩大了范围,这一次他又带领着535名福州移民者漂洋过海来到诗巫。虽然过程历尽艰难,遇到了重重困难,但是黄乃裳始终没有放弃。
直到1902年,黄乃裳将第三批500多名移民者安全的带到诗巫之后,1118名诗巫开垦者全部到齐,他们同吃同睡,如同远古人一样在这里开荒建设家园。
就这样风风雨雨5年里,初来乍到的他们,吃了无数的苦,仅仅第一年因为水土不服死去的人们就达到70多人,这对人丁稀少的福州人真是雪上加霜。
但是疾病、挨饿、辛苦的劳作都没有打垮他们。他们用双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垦出了很多田地,黄乃裳带领着这些人尝试了很多种农作物养殖。

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建立了自己的房舍、农田,有固定的经济收入,他们用了仅仅五年时间。这五年里,他们让这片荒无人烟的地方变得生机勃勃,黄乃裳为此时的诗巫更名为“新福州”。
他们用汗水浇灌出了橡胶树,并且以此为契机打通了和马来本地人的生意之路,换来了丰厚的报酬。兜里钱多了,腰杆子就硬了,他们开始不满足于现在,又开始新的探索之路。
他们发现诗巫坐落在马来西亚很重要的一个位置,如果打通交通,和另外的地方开启贸易往来,会给诗巫带来非常大的经济利益。
因此这些福州人又开始琢磨海运。1937年,一艘可以承载2000吨,被命名“新福州号”的轮船缓缓的在诗巫港口停靠,这也开启了福州人海上运输产业。

不仅如此,看到轮船在海运上如此方便,让当地的经济更上一城楼,这些“福州人”更是想到了造轮船售卖。敢想敢干的他们成立的自己的轮船制造公司。
在农作物的探索上,黄乃裳因为之前就有种植胡椒的经验,他觉得胡椒还是更适合这里的气候的。因此就号召大家开始种植胡椒,不出意料胡椒的种植非常成功。
这些“福州人”带活了“新福州”的农作物经济,在后期诗巫的成了重要的粮食输出地,而且他们所种植的粮食在当地是品种最为丰富和质量最好的,售价也是最高的。
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“福州人”,是他们长远的眼光,他们卓凡的眼界以及他们敢拼敢想的思维,这才有了后来的诗巫,才会让诗巫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领头羊。

中国人将不服输的性格深深刻在骨子里,在艰难的环境,在荒无人烟的地方,我们都能靠着双手,靠着智慧挣下自己的一席之地。黄乃裳在诗巫的经营,在诗巫的所作所为无时无刻都在彰显着这些。
不仅如此,在教育和文化上,黄乃裳作为一个有思想,有抱负的人自然也不可能会落下,在他的运作下在“新福州”创建了五所教堂,一所小学,后期的“新福州”更是以中文教学为主。
在当地打拼的中国人更是没有忘记弘扬中国文化,在“新福州”城市建设中处处都彰显中国底蕴。过着中国的节日,学着中国的文化,甚至很多当地人都需要学“福州话”。
在这片“新福州”的土地上,中国文化代代传承,中国人的智慧让海内外的人为止折服。
1904年,在中国南海一艘大船上,黄乃裳站在船头,看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“新福州”。这个他心中的“世外桃源”离他越来越远,他知道从此这里和自己再也没关系了。

也许是因为常年劳作,身体已达到极限;也许是心中仍然放不下国内的革命事宜;总而言之,黄乃裳在“新福州”的乡亲们生活都步入正轨之后,将此地托付给了好友富雅各。
他独自一人踏上了归国的旅程,回到祖国的他仍然没有闲着,创办了《福建日报》,但是因为揭发贪赃枉法之事,他抨击的言论得罪了当时的政府,被迫停刊。
之后他又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,策划了“黄冈起义”等等活动。不仅在宣传革命的活动上,能看到他的身影,而且黄乃裳还关切教育和慈善。
放弃了南洋的那片“新福州”,黄乃裳就将自己的一腔热水投入到根正苗红的家乡福州这片土地上。在他晚年闲赋在家之时,为家乡修了水渠,建了河坝。

而且在他的努力奔走之下,在家乡各地建了大大小小学校34所,让当地很多孩子从小有学可上,有书可读。对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当黄乃裳在为了福州人们奔走的之时,他一手促成的“新福州”又是如何光景呢?
历经100多年的发展,此时的“新福州”已经由之前的1118人发展成了拥有20多万的人口大市,华人占据当地人口80%左右。无论是经济还是会教育,在当地都是屈指可数的。
黄乃裳创建的“新福州”,如今已经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贸易中心,在这里以福州人命名的街道就多大十几条,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乃裳街道。

走在诗巫的街道,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,风景别具一格,让这座城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。大家都想来感受一下这座位于他国土地上的“中国城”的风貌。
100多年后的“新福州”可谓是名扬海内外,这座由中国福州人打造的城市,这座有着浓重中国色彩的城市,以它的独特存于世界。如今它俨然慢慢的变成了马来西亚的“后花园”。
虽然当年创造它的“垦荒人”黄乃裳已经在中国的福州逝世,但是他带出来的福州人以及福州人的子子孙孙没有停下他们的脚步。他们跟随时代的洪流,与时俱进。
骨子里的顽强,难改的乡音都是他们前进的动力。在这片他们亲手创造的土地上,像全世界人民展示炎黄子孙的骨气和智慧。